News

       

「希望之手」為中風病人帶來希望

2015-01-02

 

 

「希望之手」訓練中風病人腦部與手部的協調及互動。

世界中風組織的數字顯示,全球每六人就有一人有機會中風,香港更有廿多歲的中風病人,出現年輕化趨勢。中風引致手腳癱瘓,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香港科技園「創業培育計劃」畢業公司,復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Rehab-Robotics Company Limited)連同香港理工大學研發了一套「肌動機械手」(又名「希望之手」),用以訓練中風病人手掌活動能力,及腦部與手部協調,幫助中風病人重新控制雙手。

 

職業治療師追求科技創新

復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徐錦輝於香港理工大學修畢職業治療並取得專業資格後,開始擔任職業治療師的工作,並一直留意機械設計如何能進一步幫助康復治療的病人。「在服務老人及中風病患者時,我深深明白機械在康復治療上擔當重要角色,那時我便開始留意如何提升復康機械的功能,以切合病人的需要。隨後我開設代理公司,利用專業知識及職業治療的經驗,從外國挑選適合本港和大陸市場的醫療及復康用品。」

此後徐錦輝續在香港理工學院修讀機械人及電腦輔助工程。「憑藉對職業治療的認識和經驗,我明白到歐美那些產品適合香港及中國病人的需要。一直希望透過機械產品及科技進一步幫助前線的職業治療師及中風患者。直至在理大修讀碩士課程時,我遇到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湯啟宇,他研發了全球首個利用電子感應器讀取手臂肌肉的電子訊號設備,我相信這個技術能有助治療中風患者,把它商業化定必為社會帶來裨益,於是我決定向創新及科技基金申請研發資金,並獲批450萬元作研發開支,著手研發『希望之手』,那時大約是2007年。」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揚威

2010年徐錦輝將復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帶到科學園,並在「創業培育計劃」的支援下,為「 希望之手」進行了第二階段研究。「『 希望之手』能幫助病人持續收縮和放鬆肌肉,鍛練神經細胞,以致重新活動。經過香港科技園公司帶領下,我們於2012年參加『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並奪得『 全場最高榮譽大獎』,『發明展』更讓我們在國際上取得更高知名度。」現時中國及香港分別有十間及六間醫療及復康機構提供「希望之手」,為中風病人服務。徐錦輝表示,「希望之手」亦以租賃形式讓個別中風患者自行在家中練習,加快復元進度。

 

訓練腦神經主動性

徐錦輝解釋「希望之手」的訓練模式。「我們明白到單單利用儀器幫助他們運動手部的作用不大,必須訓練病人的腦部神經,才能讓他們重拾手部的活動能力。傳統上,中風病人依靠治療師或護理人員協助他們扳開和屈曲手指的方法過於被動。『希望之手』運用『肌電波驅動模式』 (EMG Driven Mode),病人只需將能檢測腦電波的訓練儀戴上頭部及手部,便能檢測中風病人的肌肉是否在主動發出意圖控制手指開合的神經訊號,再配合『希望之手』的機械手作出相應動作。如是者,病人在使用『希望之手』的過程中,便會持續的收縮相關肌肉和鍛煉相關的神經細胞,讓它們重獲控制手部的能力。」

 

Source: Hong Kong Science & Technology Parks

 

 

◄ Previous      ▲ News       Next ►